|自然基因科技有限公司(NatureGene Corp.)
所在位置: 首页> 技术文章> 其它>

金相学与材料学的相关知识

日期:2024-11-06 01:12
浏览次数:4110
摘要:

1863 年英国的H. C. So rby (以下简称索氏) **用显微镜观察经抛光并腐刻的钢铁试片, 从而揭开了金相学的序幕。他在锻铁中观察到类似魏氏在铁陨石中观察到的组织, 并称之为魏氏组织。后来他又进一步完善了金相抛光技术, 例如把钢样磨成01025 毫米的试片, 并在摄影师的协助下拍摄了钢与铁的显微像, 基本上搞清了其中的主要相, 并对钢的淬火、回火等相变作了到现在看来还基本上是正确的解释。索氏是国际公认的金相学创建人, 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 都在1963年召开了金相学诞生一百周年报告会[4, 5 ] , 纪念索氏在1863 年的发现(索氏在锻铁中观察到魏氏组织的论文发表于1864 年, 但是在他的1863 年7 月28 日的日记中对此已做了记载)。他的姓氏还被用来命名钢中的一种淬火或回火组织——So rbite, 即索氏体, 但是这个名词现在已基本淘汰了。 
      索氏在1826 年出生于英国钢城Sheffield 中的一个钢铁世家中, 他的祖先开了两家刀具厂, 他继承了其中之一。不过他生性酷爱自然, 很少过问他的产业, 一直是一个从事地质与金属研究的自由研究工作者[8, 9 ]。晚年还热心教育, 任Sheffield 大学的**任校长。他终生未婚, 以探讨自然奥秘为乐, 共发表论文230 篇, 其中地质方面约100 篇, 金属方面仅15 篇(详细目录见文献[10 ])。由此可见他的主要兴趣还是在地质方面。
      索氏年轻时就对自然界的生物、矿物、地质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在21 岁时发表的论文是“农作物中的硫磷含量”。后来他从一位生物学家那儿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标本及牙、骨等硬物的试片制备方法。这就导致了他后来用显微镜研究岩石从而建立了岩相学(1850 年) , 当时他才24 岁。这一新鲜事物很快就受到广泛的重视, 推崇他是“显微岩相学之父”, 先后选他当英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会、显微镜学会的主席。但是, 也有一些思想保守的人讥笑他“用显微镜研究山脉”, 坐井观天。但是这并阻挡不了科学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
      由于生活在一个钢城的钢铁世家中, 索氏不可避免地会经常接触一些钢铁问题, 如用酸蚀缀饰刀具。到1863 年索氏的岩相研究已经很有成就, 他开始了铁陨石的研究。为了弄清它的显微结构, 他还研究一块瑞典生产的锻铁的显微结构。为了观察不透明的钢铁试片, 索氏采用反射式的垂直照明。可惜当时这件事并未引起钢铁界的注意, 直到二十几年后他被要求重新发表他的1863 年的研究结果, 才受到普遍重视。他在自传式的论文“科学研究五十年”中用嘲笑的口吻说:“在早年, 如果铁路出了一次事故而我建议铁路公司取一段铁轨进行显微镜观察, 恐怕他们会认为我是适合送进教养院去的人”。
       索氏在钢铁的显微镜观察中发现的主要相是:
      (1) 自由铁(1890 年美国有名金相学家Howe命名为Ferrite, 即铁素体) ;
      (2) 碳含量高的极硬化合物(1881 年Apel 用电化学分离方法确定为Fe3C, 1890 年Howe 命名为Cementite, 即渗碳体) ;
      (3) 由前两者组成的片层状珠状组织Pearly Constituent (Howe 命名为Pearlite, 即珠光体) ;
       (4) 石墨;
       (5) 夹杂物。
      他对珠光体的描述非常引人入胜, 我们把他在1886 年的论述中的一段译出如下:“珠状组织中的片层经常很薄, 软的铁片层的厚度约为1/40000 英寸, 硬物为1/80000 英寸, 因此有间距约为1/60000英寸的棱脊和沟漕交替排列。这种特殊组织的**能令人满意的解释可能就是; 在高温时铁与碳生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 在低一些温度下不再稳定, 分解为上述两种物质”。图3 是索氏当年制备并观察过的钢样(现在仍有一些保留在Sheffield 大学) 在1953 年拍的显微像, 放大倍率为500 倍, 与当年索氏使用的560 倍相仿。这就是他当时看到的珠光体, 何等清晰!

图3 索氏当年观察过的珠光体试样;1953 年拍照(×500)
       实际上, 索氏在上述有关珠光体的描述中就已经引入了高温形成奥氏体及其在低温转变成珠光体的概念, 且看他的进一步论述:“除了上述特殊组织本身的意义外, 我认为它还可能阐明钢的淬火和回火。当钢在红热状态下投入冷水中急冷, 铁与碳在高温生成的稳定化合物在它有足够时间转变之前突然被固定下来, 保留了介于软铁与非常硬而脆的化合物(译者注: 渗碳体之间的性能, 也就是说把高硬度与强度结合起来。这不但是可能的, 并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如此。再一次升温使淬火钢回火, 我们容易理解上述两个组元(译者注: 铁素体与碳化物) 多多少少会分离出来, 给出与缓冷后得到的相似结构。至少我认为这种观点与我用高倍观察不同的钢与铁所得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里又基本上引入了马氏体及其在淬火中生成和回火中分解的概念。不仅如此, 他还讨论了合金元素对淬火的作用。1856 年M ushet 发现在高碳钢中加入钨到5- 6% 就可以在空冷后得到与淬火一样的硬度。对此索氏的观点是:“M ushet 的空冷淬火钢的奇异性能可能是由于钨阻止这种常见的分解所致”。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得到证实的合金元素阻止奥氏体分解从而增强淬透性的概念。
      索氏一个人在不太长的时间里, 作为副业(主业是地质岩相研究) , 基本上弄清楚钢铁的显微组织与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 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伟大的成就。此外, 他还讨论了晶粒、再结晶、形变中晶粒的变化等。人们把他作为金相学的奠基人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在现代炼钢方法出现之前,瑞典由于有高品位的铁矿石和丰富而又价廉的森林资源,在十八世纪时是欧洲的主要产钢国家。另一方面,那时在瑞典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化学家,首先发现了镍、钴、锰、钼、钨等金属元素。显然,这些化学家的研究也包括钢与铁,Bergman 首先用化学分析方法证明碳含量不同是钢、锻铁和铸铁的主要区别。另一方面, Rinman1774 年在瑞典**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铁与钢的腐刻”的论文, 指出“不同类型的铁与钢的硬度、致密度、性能均匀与否等均有差异, 腐刻为区别它们提供了一种简易的方法”。但是, 这种用化学试剂腐刻金属显示其内部组织的方法尚未采用制片及抛光技术, **于观察钢铁产品的表面组织。

 

1 铁陨石腐刻后直接印制的魏氏组织(1820)

Aloysvon Widmanstabtten (以下简称魏氏)1808年首先将铁陨石(铁镍合金)切成试片, 经抛光再用硝酸水溶液腐刻, 得出图1的组织。铁陨石在高温时是奥氏体, 经过缓慢冷却在奥氏体的{111}面上析出粗大的铁素体片, 无须放大, 肉眼可见。四种取向的铁素体在图1 中都可以观察到, 其中三种是针状, 夹角为60°, 另一种是片状, 平行于纸面。那时照像技术仍未出现, 过去都是将观察结果描绘。魏氏在任奥地利**生产博物馆主任之前曾从事过印刷业。他运用印刷技术, 首先用腐刻剂将铁陨石中的铁素体腐蚀掉, 使奥氏体凸出。抛光腐刻的铁陨石本身就是一块版面, 涂上油墨, 敷上纸张, 轻施压力, 将凸出的奥氏体印制下来, 一如我国古老的拓碑技术一样。图片之清晰可与近代金相照片媲美。魏氏的复制技术在那时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凡的成就。

 

但是,魏氏试验的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是在科学方面,这不仅是宏观或低倍观察的开端,也是显微组织中取向关系研究的起始。尽管魏氏的主要试验结果当时并未发表(直到1820年才由其合作者发表),但已在**上宣布并广为流传,铁陨石的研究风行一时。在这之后的几十年用各种化学试剂处理金属切片表面的试验就在各处流行起来, 对宏观金相观察的发展有意义的几桩工作是: (1)1817J. F.Daniell发现铋在硝酸中浸泡数日后表面出现立方的小蚀坑, 建立了用蚀坑法研究晶粒取向的技术。(2) 1860W.Lubders 在低碳钢拉伸试样表面上观察到腐蚀程度与基体不同的条带, 并正确解释这不是偏析而是由于局部的不均匀切变引起的, 后来就以他的姓称这种滑移带为吕德斯带。(3) 1867H.T resca 用氯化汞腐蚀显示金属部件中的流线(2) , 说明金属在加工形变过程中内部金属的流动情况。上述试验奠定了宏观腐刻及低倍检验技术, 在今天仍然是金属研究和生产检验中常使用的方法。

 

2 金属部件中的流线(T resca,1867)

后来的研究指出,魏氏组织不但在钢中并且在许多其它合金中出现。本世纪二十年代A.Sauveur及周志宏[6]研究过碳含量极低的铁在淬火后的魏氏组织;三十年代G. KurdjumovG.Sach sX射线进行了有名的马氏体相变取向关系的试验。在R.F. M eh l学派(包括C. S. Barrett)Sauveur和周志宏的工作启发下开展了一系列合金的魏氏组织的研究,此后取向关系的测定一直是相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

魏氏不是冶金学家,但是他在1808 年的有名试验为金相学的创建起了开路的作用, 称他是金相学的启蒙人他是当之无愧的。

 

 

索氏虽然创建了钢铁的金相学, 但他毕竟主要是地质矿物学家而不是冶金工程师,他在冶金界的活动范围及影响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因此他在1863年的杰出贡献一直要到二十几年后才引起冶金界的重视。在这期间, 德国的Adolf Martens(以下简称马氏,请注意这不是平炉炼钢法发明人马丁Martin)和法国的Floris Osmond 分别在18781885 年独立地用显微镜观察钢铁的显微组织。他们都是与钢铁生产与使用有关的工程师。马氏在东普鲁士铁路局工作十年, 修建桥梁, 在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钢铁的金相观察。Osmond 曾在法国的有名合金钢厂Creusot (邓小平当年曾在这家钢厂做工) 工作十年,1880 年起这个钢厂就开始了金相检验。因此, 他们的金相观察结果很快就在冶金界传播开来, 影响深远, 功绩不亚于索氏, 在德国及法国甚至有一些学者[11, 12 ]还认为他们也是金相学的创始人。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到八十年代, 三个杰出的科学家分别在三个国家独立地开始了钢铁的金相观察, 这是那个时期钢铁工业大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足为奇。

马氏是一位严谨的正统金相学家, 他的哲学是金相学家的任务是改进金相试验方法,进行细致观察, 认真记录,少做推论。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一方面与蔡司光学仪器厂合作设计适于金相观察的显微镜(这对金相技术的普及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钢铁的金相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低碳钢的时效变脆现象。由于他过于强调观察细节,论文有时显得烦琐, 在理论分析方面建树不多。但是, 马氏在改进和推广金相技术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对钢铁厂来说, 金相检验是*重要的检验方法之一,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化学成分分析。在他的影响下,到本世纪初不少钢厂都有了金相检验室。为了纪念马氏在改进和传播金相技术方面的功绩,Osmond1895年建议用他的姓氏命名钢的淬火组织——Martensite,即马氏体。

如果说马氏是金相技术方面的一位先驱, 那么Osmond可以说是金属学或物理冶金方面的一位伟大科学家。首先,在实验技术方面他不限于金相观察,而是把它与热分析、膨胀、热电动势、电导等物理性能试验结合起来。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把金相技术扩大到更广泛的范畴里去,这在后来已成为金属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了。其次,在理论分析方面他也不限于显微组织结构,而是把它与化学成分、温度、性能结合在一起,注意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他把金相学从单纯的显微镜观察扩大、提高成一门新学科。从这个角度来看,Osmond的贡献是非常**的。

Osmond 在实验技术上精益求精,4是他拍摄的珠光体的高倍显微像,就是在今天用先进的实验仪器与照相器材,要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也非易事。

  4 116%C钢中的珠光体(Osmond,1901)

5 冷却曲线, 左图是习惯作图法, 右图是Osmond“反冷却速率”法, 给出明显的转变点在测量冷却曲线时,他采用当时新发展出来的Pt-Rd 热电偶; 在绘制曲线时, 他不用温度(Θ)随时间(t) 的变化, 而用温度(Θ)dt/dΘ的变化, 突出转变点(5)。他在1887 年发表的“铁、钢与白口铸铁中铁与碳的相变”一文中明显测出三个转变点,900, 750700℃。这就是我们今天铁的三个转变点:

 

910: CA相变

768: 铁磁转变

723: 碳从固溶体中析出, 共析相变

后来他还发现在镍含量高的合金钢中γ可以保留到室温而不转变,为发展奥氏体不锈钢指明了方向。他不但首先发现了铁的α、β、γ三种同素异构体,后来还在“铁的晶体学”一文(1900)中用晶体生长形态及蚀坑证明:α、β、γ三种同素异构体都属于立方晶系;γ生长成八面体, 滑移面是{111};α、β生长成立方体,滑移面不是{111}{100},孪晶面是{112}

这与后来的X射线结构分析完全一致, γ有面心立方结构, α、β有体心立方结构。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到,X 射线衍射实验出现之前,得出这些晶体学结论是多么不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Osmond才华横溢, 想像力非常丰富。

顺便提一句,我们今天使用的转变点符号都是沿用当年Osmond 用过的,A (法文驻点A rrestation 的**个字母) 代表转变点, 下标c (法文加热chauffage 的**个字母)r (法文冷却refro idissement 的**个字母) 分别代表升温及降温的转变点。显然, α、β、γ也是延用Osmond 的符号。

Osmond 还有谦逊的美德。一方面不让在他逝世的讣告中说明他在金相学方面的业绩;另一方面把荣誉让给别人, 如他推崇索氏为金相学的奠基人,马氏为伟大的金相学家, 分别用他们的姓氏命名索氏体和马氏体。他还把他自己发现的碳在γ铁中的固溶体命名为Austenite, 即奥氏体,以纪念在Fe-C平衡图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W.C. Roberts-Austen(以下简称奥氏)。甚至他还用物理化学家L. J.Troost(巴黎大学教授, Osmond 曾受过他的指教,但他本人从未在金相方面做过研究) 的姓氏命名钢中的一种共析相变组织—Troostite, 即屈氏体。

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可能是**无瑕的。Osmond在发现β铁后,认为这是钢在淬火后有很高硬度的本质。易言之, β铁很硬, 在高温生成后在急冷的淬火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了。显然, 这是错误的。但是Osmond 及奥氏, 后来还有Sauveur, 为此舌战群儒,斗争非常激烈, 我们在金相学史话(2) 中将对此作专门报道。但是, 这个失误与Osmond 的伟大贡献相比, 只不过是一块美玉中的一点瑕疵罢了。

除了一百多篇论文外,Osmond 还写了两本有关金相的专著(1895, 1904), 对金相学的普及推广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到了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金相学就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了。下面从几个侧面举例说明:

1. 学报开始出现

金相学家 Metallograph ist (1898- 1903)

国际金相学杂志 Internationale Zeitsch riftfubr Metallograph ie (1911-1918)

2. 大学中设金相学讲座或教授

柏林工业大学在1910 年设金相学讲座,1919年聘请H. Hanemann 任教授, 并出版金相图谱 Atlas Metallographicus, 影响深远。

3. 金相学专著陆续出版

H. Beh rens: Das m ik ro skop ischeGefubge derM etalle and L egierungen (1894). F. O smond, J.E.

Stead: TheM icro scop ic A nalysisof M etals (1904).

P. Goerens: Einfubh rung der M etallograph ie (1906,战后版1948).

C. H. Desch:M etallography (1910, 第六版1944).

H. M. How e:M etallography of Steeland Cast Iron (1915).

A. Sauveur: The Metallography and Heat Treatment of Iron and Steel(1916, 第六版1943).

4.Fe-C 平衡图在1899 - 1900 问世(W.C.Roberts-A usten, H. W. Bakhuis-Roozeboom ) ,钢铁的相变与热处理有了理论的指导。

5. 金相的研究从钢铁逐步延伸到其它合金系统中去, G. Tammann开始按周期表系统地研究二元系合金(1903) ,把金相学进一步发展为金属学(Metallkunde, 俄文的Металлкпиде) ,在德国哥丁根大学建立学派, 并出版“金属学教程”L eh rbuch derM etallkunde (1914, 第四版1932)

金相学的诞生已经一个多世纪了, 并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金相学也在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和扩大它的领域.

首先,观察手段的改进使金相学起了明显的变化。光学显微镜虽然有简单方便的优点,但是它的分辨率不高,仅能观察金相组织中几十微米尺度的细节。目前,它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定量金相学,也就是把光学显微镜配上电子计算机,对显微组织的一些特征进行定量的分析。为了获得更高的分辨率以观察更细微的内部结构,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在三十年代初研制成功,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分辨率已接近或达到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后来,为了观察凸凹不平的大块试样,扫描电子显微镜又应运而生。这些电子光学仪器不但有极高的分辨率, 并且能进行微区电子衍射分析,给出有关的晶体结构数据。不仅如此,在配上X射线谱仪电子能量谱仪, 还能进行小到几纳米范围的化学成分分析。由此可见,这些电子光学分析仪器已经使我们对金属的显微组织结构的研究深入到原子的层次,成为现代金相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现将金相学杂志Metallography1982 年发表的文章按主要观察手段及实验方法分类如下:

光学显微镜:

传统方法  5

定量金相  4

其  它  2 共11 篇

电子显微镜:

透射型    9

扫描型    7

电子探针  2 共18 篇

当然,在使用电子显微镜为主要观察手段的文章中也有一些用光学显微镜做低倍辅助观察。但是,使用电子光学仪器进行金相研究的趋势已经是无庸置疑的了。

其次,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 金相学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并渗透到其它材料领域中去,发展成为材料科学。在半导体材料的早期发展中,不少金相工作者参予其事。位错等晶体缺陷的概念主要是在金属研究中形成的,现在不但已经是半导体等晶体材料的一项质量指标,并也在地质矿物学中开始受到重视。G. P.区是合金的固溶体中在予沉淀过程中生成的溶质原子偏聚区,现在这一名词也已在矿物研究中得到应用。合金强化也已应用到高分子材料中去。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体视学的发展,图像分析仪被广泛地应用于金相分析中,使传统的金相分析技术从定性或半定量的工作状态逐步向定量金相分析方向发展。

 

材料科学是新开辟的领域, 天地宽阔,金相工作者肯定会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历史在发展,金相学还在前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金相学也会不断以新的姿态出现!

 

   金相工作者多年来一直从金相试样抛光表面上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定性地描述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特征或采用与各种标准图片比较的方法评定显微组织、晶粒度、非金属夹杂物及**相质点等,这种方法**性不高,评定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其结果的重现性也不能令人满意,而且均是在金相试样抛光表面的二维平面上测定,其测量的结果与三维空间真实组织形貌相比有一定差距。现代体视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由二维图像外推到三维空间的科学,即将二维平面上所测定的数据与金属材料的三维空间的实际显微组织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联系起来的一门科学,并可使材料的三维空间组织形状、大小、数量及分布与其机械性能建立内在联系,为科学地评价材料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数据。
   由于金属材料中的显徽组织和非金属夹杂物等并非均匀分布,因此任何一个参数的测定都不能只靠人眼在显微镜下测定一个或几个视场来确定,需用统计的方法对足够多的视场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如果仅靠人的眼睛在显微镜上进行目视评定,其准确性、一致性和重现性都很差,而且测定速度很慢,有些甚至因工作量过大而无法进行。图像分析仪以先进的电子光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代替人眼观察及统计计算,可以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有统计意义的测定及数据处理,同时具有精度高、重现性好,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金相评定结果的影响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可直接打印测量报告,目前已成为定量金相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图像分析仪是对材料进行定量金相研究的强有力工具,也是日常金相检验的好帮手,可以避免人工评定带来的主观误差,从而也避免了扯皮现象。虽然在日常金相检验中,不可能也不必每次都使用图像分析仪,但当产品质量出现异常或金相组织级别处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而无法判别时,则可以借助图像分析仪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准确结果,确保产品质量。图像分析仪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拓展了金相检验的检测项目,促进了检测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检测人员的素质也是十分有益的。
   图像分析仪的系统由金相显徽镜和宏观摄像台组成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用途是使金相试样或照片形成图像。金相显微镜可直接对金相试样进行定量金相分析;宏观摄像台适用于分析金相照片、底片及实物等。
   为了能用计算机存贮、处理和分析图像,首先需将图像数字化。一帧图像是由不同灰度的一种分布所组成,用数学符号表示为j=j(x,y),x、y为图像上像素点的坐标,j则表示其灰度值。所以,一帧图像可以用一个m×n阶矩表示,矩中每个元素对应于图像中一像素点,aij的值即表示图像中属于第i行第j列的像素点的灰度值。CCD摄像机(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就是一种图像数字化设备。金相试样上的显微特征经过光学系统后在CCD上成像并由CCD实现光电转换和扫描,然后作为图像信号取出,由放大器进行放大,并量化成灰度级以后贮存起来,从而得到数字图像。
   计算机根据数字图像中需测量特征的灰度值范围,设定灰度值阈值T。对于数字图像中任何一个像素点,若其灰度大于或等于T,则用白色(灰度值255)来代替它原来的灰度;若小于T则用黑色(灰度值0)来代替原来的灰度,可以把灰度图像转化为只有黑、白两种灰度的二值图像,然后再对图像进行必要的处理,使计算机能方便对二值图像进行粒子计数、面积、周长测量等图像分析工作。若采用伪彩色处理,则可把256个灰度级转换成对应的彩色,使灰度很接近的细节和其周围环境或其他细节易于识别,从而改善图像,更利于计算机处理多特征物图像。
 
   图像分析仪通常都具有下列基本图像处理、分析功能:
  • 图像采集。
  • 图像增强和处理:包括阴影校正,伪彩色处理,灰度变换,平滑、锐化;图像编辑等。
  • 图像分割。
  • 二值图像处理:包括形态学处理(腐蚀、膨胀、骨胳化等),二值图像的算术运算、联接、自动修补等。
  • 测量:包括特征物统计,对其周长、面积、X/Y投影、轴长、取向角等参数进行统计测量。
  • 数据输出。
   图像分析仪在金相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 晶粒度测定
   测量晶粒度是金相检验工作中经常进行的检验项目。传统的方法是参照有关标准(GB6394-2002)中的标准图片,采用与标准图片相比较的方法评定出晶粒度级别,此方法简便、速度快,但主观上的误差也比较大。若采用GB6394中规定的另外两种方法,即面积法和截点法(仲裁方法),虽然可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但这两种方法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其繁琐程度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使用图像分析仪采用截点法进行晶粒度测定,则可以直接而迅速地求出晶粒度级别。
   截点法是通过统计给定长度的测量网格上的晶界截数来测定晶粒度的,其晶粒度级别指数G的计算公式为:
G=-3.2877+6.6439lg(M×N/L)式中:L-所使用的测量网格长度(mm)M-观察用的放大倍数< N-测量网格L上的截点数L、M为已知数,只需测得N,图像分析仪就可以得出晶粒度级别。在实测工作时,由于晶粒内部可能存在各种析出物以及因腐蚀控制不当而造成晶界断裂,给准确测定带来一定的困难,需采用图像分析仪中的腐蚀与膨胀功能,去除晶粒内的析出物和对晶界进行重建,以得到完整的晶粒图像。
  • 测定显徽组织的含量
   定量地测定金属材料中的显微组织的百分比等参数,并研究其对机械性能的影响是图像分析仪在金相分析中的主要用途之一。例如:测定灰铸铁、球铁、铸钢及低碳钢中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的百分比;双相钢中的马氏体与铁素体的百分比;渗碳淬火硬化层和奥贝球铁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高磷闸瓦中的磷共晶含量;铸造铝合金中的共晶硅含量,抱轴瓦白合金中的β相含量等。使用图像分析仪的基本功能很方便地完成这些工作。若对某种材料的不同基体组织进行定量金相分析,并与其机械性能对照,可深入研究显微组织与机械性能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
  • 镀层厚度测定
   由于镀层下基体材料表面粗糙度或电镀工艺的影响,使镀层存在着厚薄不均的现象,为解决因厚薄不均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图像分析仪在测量镀层时,首先在显示镀层截面形貌的屏幕上划许多条相互平行且垂直于镀层表面、并横贯镀层的直线,这样每一条直线均能测出一镀层厚度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便得到镀层的平均厚度、*大厚度、*小厚度等参数。若被测物是非常细小的金属丝,其圆周均有镀层,则取其横截面图像,从它的圆心出发呈不同角度沿径向划许多直线,同样可测得。
  • 测定脱碳层及渗碳层深度
   首先测定基体组织的铁素体含量,然后在屏幕上划一条平行于表面并可移动的直线,计算通过该直线的铁素体含量,随着直线向心部移动,当找到与基体组织中铁素体含量相符的区域时,该直线距表面的距离即为脱碳层或渗碳层深度。
  • 测定非金属夹杂物
   图像分析仪用于分析非金属夹杂物,主要在两方面:其一为测定非金属夹杂物的数量、形态、尺寸、分布等参数,研究夹杂物与机械性能(特别是疲劳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其二是根据GB10561-89标准评定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级别。例如:机车车辆铸钢生产中的单渣冶炼工艺与双渣冶炼工艺相比,具有能耗少、生产效率高及成本低等特点,但由于单渣冶炼工艺无扩散脱氧处理,其冶炼的铸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在数量、形态、尺寸、分布等方面与双渣法冶炼的铸钢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并由此而影响铸钢的机械性能。戚墅堰所采用图像分析仪对此问题开展了研究,从两种工艺冶炼的铸钢件中各取12只试样(取自4个炉次),每个试样测量30个视场。测定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冶炼的铸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在数量、形态、颗粒尺寸、分散度和平均间距等方面基本上趋于一致;在显微组织相同的条件下,其机械性能也相近。这说明单渣冶炼工艺若控制适当,其铸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并不会增多。
   根据GB10561《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显微评定方法》标准编制而成的夹杂物评级软件,其主要功能可对所要测定的夹杂物,依据GB10561标准中规定的4类夹杂物(即A类一硫化物类、B类一氧化铝类、C类一硅酸盐类、D类一球状氧化物类)进行分类,然后参照标准予以评级。
  • 计算球墨铸铁中石墨的球化率
   球墨铸铁中石墨的球化率对其机械性能影响较大。因此,评定石墨球化率是金相检验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通常采用比较法评定,计算法则用于仲裁,GB9441标准中规定在计算球化率之前,须先求得视场中每一颗石墨的单颗石墨面积率(石墨实际面积与其*小外接圆面积之比),然后换算成每颗石墨的形状系数,再按标准中的公式计算该视场的球化率。
  • 断口分形研究
     Mandlbrot等人于1984年**将分形几何应用于研究材料的冲击断口,发现马氏体时效钢的冲击功随其断口的分形维数Df值增加而呈线性减少。此后,分形几何便进入材料的研究领域。
   分形维数Df的测定方法为首先在断口上镀一层镍,在细砂纸上沿平行断口表面轻轻磨去一层,然后仔细抛光,凸起被磨光的部位在显微镜观察呈亮色,称为“岛”,未磨到的凹下镀镍部分呈暗色,称为“湖”。用图像分析仪测量每个“湖中之岛”的周长和面积,每个试样断口上分别测10至14个视场,将测得的一系列周长和面积输入计算机,打印出周长和面积的双对数图及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回归直线斜率的两倍便是分形维数Df。分形维数与材料的显微组织、断裂性能、疲劳门槛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应用图像分析仪通过剖面小岛法测量断口的分形维数,可定量描述材料断口特征、研究和推断材料力学性能。

 

 

Baidu
map